1985年春天,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文章《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报道刊发后,温州发展商品经济的模式,迅速引起全国的瞩目,由这篇报道引起的“温州热”也开始席卷全国。这一年前往温州考察取经的副省级以上的官员高达93人次。 2月份76岁高龄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也被吸引前来温州并前后三次深度考察,温州写下近1.5万字的《小商品大市场》一文,轰动全国。从杭州宁波,到温州的两条公路上,仅仅在9月10月两个月中,就因车流堵塞导致车祸激增引发交通事故,300多起,日均5起。 这是第一场温州效应,在这场效应的催化下,1986年温州被国务院正式列为试验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顺理成章成为了温州试验区的第1个任务。这一时期的温州人,胆子大步子宽,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于是他们就集资筹建了中国农民的第一城,龙港。从外地回温州没有航班,他们就包飞机,开辟航线,成立了中国首家私营包机公司,苍南县天龙包机业务公司,也就是如今吉祥航空的前身。 国有银行贷款难度大,流程长,于是他们就成立了新中国第1家私人挂牌的金融机构,方兴钱庄和第1家民间股份银行,鹿城城市信用社。虽然方兴钱庄在开业的第2天,就被国有银行抗议之后被迫转入地下,但温州的民间资本在当时已经不可遏制,可以说在90年代之前,在国家投资匮乏,国有经济脆弱的情况下,温州就已经靠着民间力量成为了浙江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