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西坚果效应?你在生活中一定会发现,如果你摇动一个装有不同大小颗粒的瓶子就会发现体积大的颗粒会往上跑,体积小的颗粒会往下跑,而常识告诉我们,应该是比较大比较重的颗粒会沉在下面,实际情况却与我们尝试大相径庭。而巴西坚果通常是瓶子中大颗粒的角色,所以这种现象就被称为“巴西坚果效应”。1998年,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与之相反的反巴西坚果效应,即大颗粒会下沉,小颗粒会上升。总之原本我们摇晃的目的是想充分获得这些大小不一的颗粒,但最终却让大小颗粒被分开了,形成了一种有序的状态。 其实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也很常见,我们在河床中就能看到这种现象,在水流的作用下,通常比较大的鹅卵石会更倾向于聚集到一起。生活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颗粒物都会形成这种现象。在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因为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它归结于气体,液体,固体现象的任何一种,所以现成的物理定律和公式都很难直接套用去解释这个现象。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的安东尼·罗萨托认为,巴西坚果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摇晃产生的震动打开了颗粒之间小的突破口,比较小的颗粒能够穿过这些小的口,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向瓶底滑动。 芝加哥大学的海因里希·耶格等人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他们把大小不同的颗粒染上不同的颜色,结果发现震动会导致上面的颗粒往中心运动,下面的颗粒会往瓶壁四周运动,由于下降的通道太窄,所以大颗粒很难向下移动,因此会保持在最上面。物理学家西德尼·内格对此作出了解释,空气同粒子的互动帮助分离体积不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留在了上面,体积小的则被挤压到瓶壁四周,然后流入瓶子的底部。颗粒的密度是产生巴西坚果效应的另一个原因。事实上研究巴西坚果效应并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好奇,因为这种现象常常会发生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人们往往希望把大小不同的颗粒给混合到一起,让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但这种现象会很容易让大的颗粒物堆积到一起,从而减缓了生产速度。 据估计,单单为了解决流动性的问题,就有60%的生产力被浪费掉,当颗粒物挤满仓库时,颗粒物对舱体产生的利益几乎都是沿水平方向的推力,所以舱壁的受力要比舱底大很多。所以这样的研究就能帮助我们在建设仓库时,更注重舱体受力结构的设计。在自然界,颗粒物的研究也能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我们所看到的奇观,火山口为何通常都是突出的?沉积岩为何上面的分层更厚一些,下面的更密一些?还有火星上的山脉痕迹也可能都是巴西坚果效应引起的。所以对生活充满一点好奇,说不定你就可以解开更多的谜团。 |